读个好高中,上个好大学,找个好工作,有能力养活自己,不依靠父母,我们的任务就算圆满了。所以斥巨资投的娃,活好就行,是不是个人不重要吗?
当然重要了!谁说不重要,道德败坏可不行。郑爽她妈平时嘴上也这么说,遇见事了不也劝孩子把事忘了,孩子以后活好最重要。
家长常说素质教育,初心是很注重培养一个孩子的人格,可面对分数时,又抵不住应试教育的诱惑,似乎一个顶尖大学就是美好未来的保票。但不经也怀疑,鱼和熊掌好像不能兼得,家长们内心刚要平衡一些,别人家孩子总会在头脑风暴谢幕前的一刹那,穿着李宁闪亮登场,胸口上倍儿亮的标语,一切皆有可能,让本该回归初心的家长又狂躁了一把,也许一切真的皆有可能。
其实我们想想孩子刚出生时,家长对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健康。孩子成长后每一次体检,都是对自己预期的一个检验。但随着孩子进入了幼儿园,孩子的生长环境从成员单一的家庭逐渐发展到他的同龄人,孩子会时常带着新技能回家,有些是惊喜,而有些是惊吓。当家长回过头来正视这群孩子时,心里对孩子的预期也会被环境影响逐渐升高。
在《人生七年》中,记者在问及小朋友如何看待打架这件事时,富人的孩子表示她不喜欢打架的孩子。中产家庭的孩子也说,打架很少见,但会角色扮演时玩一下。工人阶级的孩子则表示打架在生活中司空见惯,很喜欢被人群包围的感觉。
这么一看,给孩子花更多的钱,换个更好的教育门槛更高的环境,永远是避免恶习,变得更好的最佳方式。为此很多家长对教育非常焦虑,即使自己有财力支持孩子,更好的环境也还需要孩子的成绩达标才行。其实算算小账,换环境永远是比改善环境更安全更省力;可算一笔人生大帐,孩子会不会错过经历了他人生中,容错率最高的野蛮生长和培养他改变环境的能力?
《少年说》中有一集,一个女孩子感谢自己的同学,说她平日里对自己的影响和开导,让她从一个郁郁寡欢,容易哭的人,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人。对这个同学而言,与其抱怨自己的朋友很沉闷,那不如不去影响让她有所转变,不仅女孩走出阴霾,周围的人都跟着受益。
很多人一生很重要的品质不是环境熏陶出来的,而是需要自己经历塑造的,逆境和弯路才是它们萌生的沃土,或许这些品质无法决定未来有多高的成就,但决定了一个人能有多大潜力。再回头看看这些捷径,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的障眼法,毕竟好的环境也是不断改善出来的,不参与的人,无论才能多高,都有人为的天花板。
然而天花板往往都是后话,一路优秀才能最终优秀却是普遍认知。在重点学校有限的名额里,平日相处的同学既是手足,也是考试时的竞争对手。帮助他人,改善环境与兴趣爱好一样,都是自发行为,并且需要承担风险,费时费力,没结果前不讨喜。要是因为这个耽误了学习成绩,家长还会引导和支持孩子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吗?
士兵突击里有一段情节,在选老A的最后关头,伍六一受伤无法独自抵达终点,成才和许三多,秉持着选拔前的誓言,“仨老A,仨老铁”,两人搀扶着伍六一起向终点进发。可眼见三个名额被人抢先拿走了一个,誓言已然无法达成,成才安耐不住自己对晋升的渴望,丢下受伤的伍六一和许三多,独自跑向终点。而许三多则独自一人,最终把伍六一背在身上,步履蹒跚朝终点走,急的伍六一拉了信号棒弃权,逼迫许三多跑向终点拿到最后一个名额。任何决定都没有对错之分,过来人常说这是“丢了西瓜,捡了芝麻”,但一个人的坚持,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。
难道人只有在满足生存需要后才能做个人吗?